[新三板定增数据]新三板伤亡数据显示:5个交易日跌去10%

来源:新三板 发布时间:2010-03-13 点击:

【www.joewu.cn--新三板】

  与A股一样,新三板近日也在上演一波暴跌行情。从6月25日到7月1日的5个交易日当中,三板做市指数已经跌去了9.78%。     然而,与A股不同,新三板没有救市的组合拳。自4月7日以来,新三年开始步入熊市,做市指数更是在近5个交易日中跌破1600点大关,截至7月1日,报收1580.18点,较今年最高点已跌去四成。     对于A股和新三板,显然监管思路不一样。从最近一次证监会对于新三板交投活跃度降低的回应来看,监管层并无救市意图,且仍希望对新三板市场加强监管以及规范交易。     伤亡报告     目前新三板采用做市转让方式的企业已经达到了530家,然而在这530家公司从6月25日到7月1日的5个交易日中,下跌的占据了395家,占比75%,另有57家公司停牌。而下跌的公司当中,跌幅超过10%的有148家,跌幅超过20%的有37家。     尽管新三板已经步入熊市,但5个交易日接近10%跌幅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仅有4月20日到4月28日的跌幅超过这一幅度。     更加让市场没有想到的是,在跌幅超过10%的个股当中出现了很多曾经的做市优质标的。     红豆杉(430383)是新三板做市板块的龙头公司之一,而近5个交易日累计跌幅达35%。     此外,新三板“互联网+”概念的两个代表企业中搜网络(430339)、点点客(430177)在5个交易日的累计跌幅也达到了34%和21%。     与此同时,很多在市场火爆时发布定增的企业,在这一波下跌之后,已跌破了定增价。其中也包括一些被市场热捧和看好的标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做市指数跌破1600点大关,个股表现萎靡?     一位沪上私募人士说,根据近日的市场表现,最有可能出货的是关系户和前期高位接盘或参与定增的散户。因为考虑到新三板产品大多数为2+1设计,且距今成立时间不足半年,炒短线出货的可能性不大;而作为老股东来讲,即便不考虑限售期,在当前局势极不明朗、价格萎靡的市况下出货并不理智。     而海通证券分析师纪云涛认为,今年以来新三板的政策调整幅度与预期相比的确不能算大,对于那些冲着享受政策红利而来的资金而言,当然会感到失望。     不一样的监管思路     尽管有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新三板市场低迷的态势长期不能改观,可能将使部分资金失去热情而离场。     然而“救市”这个词对于新三板来说十分陌生。自从4月7日市场降温开始,二级市场走熊。但从监管层对于新三板的态度来说,看不出“救市”迹象。     事实上,同样是大跌,A股和新三板的监管思路并不一样。近期证监会表示,加大了对新三板市场主体交易行为规范力度、严厉打击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现象,使得一场价格成交大幅减少,从4月中旬开始新三板市场交投活跃度有所回落。     但同时也表示,长期来看,市场监管的加强和交易行为的规范,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新三板价格发现功能和运行质量,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从证监会和股转系统来看,新三板目前就是制度完善期,事实上二级市场的冷热都不是最优先考虑的事情。顺利的搭建好制度框架,和规范市场交易规则才是监管层最关心的事情。”北京地区一家大型券商成长企业融资部的负责人指出。     从股转系统近期的一系列动作也能看出,刺激二级市场并不是首要选择。     6月中旬,股转系统要求各家券商自查垫资开户的情况,要求在6月30之前上交自查报告。随后很多投资者便收到了券商要求提交资产证明的电话或者短信。     “不合格的投资者不受欢迎,正如股转系统一直所说,新三板是机构市。”前述新三板投资者说。     另外,6月29日,股转系统发布了《挂牌审查一般问题内核参考要点(试行)》的通知,这一文件的发布与此前继续提高审核效率的举措属同一个系列。     事实上,股转系统目前正在做的就是两件事,一是提高审核效率,加速企业挂牌,第二则是规范市场。     而在6月28日,股转系统的副总经理陈永民指出,随着进入新三板的资金持续增加,新三板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市场包容性、灵活性、多样性特点日益加强,新三板开始进入良好的循环状态。     实际上,新三板今年初的那一波疯狂暴涨让我很恐慌,我认为新三板两到三年后迎来那样的市场关注度或是热度才是合理的,就目前而言新三板尚处在襁褓之中,通过二级市场获取短期利益并不现实。     目前市场低迷,也是股转系统或是证监会最佳的市场建设期。(金融屋财经网)  

本文来源:http://www.joewu.cn/zhengquan/21000/

上一篇:广州恒大足球申请上市新三板_广州恒大足球申请上市新三板 “已获受理”
下一篇:[互动百科官网]互动百科宣布拆VIE转投新三板 再造下一个“妖股”
推荐内容

Copyright @ 2013 - 2018 金融屋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金融屋财经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