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年后走势分析]股市最新行情走势分析:周一缘何再度暴跌?

来源:股市要闻 发布时间:2012-11-04 点击:

【www.joewu.cn--股市要闻】

今日股市暴跌原因        ====推荐阅读====        大盘指数破上周低点?午后股市行情走势预测        今日午评:大盘左侧交易 中阳反击才是入场信号        文化部:网络文化高增长 3股有望腾飞        ====全文阅读====         金融屋财经网(www.joewu.cn)01月11日讯   导语:1月11日大盘再次低开低走,盘中击穿3100,逼近3056点前期低点,航空空重挫7%,周末上交所出台减持新股,证监会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3月1日并非注册制执行日等消息未能阻止大盘跌势,多头在害怕什么?

  超800只产品净值低于0.8 私募减仓避免击穿清盘线

  熔断机制,在成熟市场一直被认为是冷静剂,不过A股引进之后却在4天内4次触及熔断,迫使证监会宣布暂停熔断机制。为何只实施了4天便及时喊停?对此,有调查显示,有93%的私募不看好熔断机制,称熔断机制在A股现有制度体系下是画蛇添足。

  私募们为何对熔断如此“反感”?这从熔断机制对阳光私募产品的业绩表现影响方面可见一斑。记者查阅私募排排网数据发现,截至1月10日,有1284只股票策略私募产品净值在1元以下,其中有超六成的私募股票策略产品净值在0.8元以下。而熔断机制运行的4天内,上证指数下跌超12.54%。

  九成私募不看好熔断机制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自熔断机制推出到暂停,私募机构对熔断相关的讨论颇多,不少私募认为期间市场的两次大跌与熔断机制不无关系。

  据私募排排网对近40位私募人士进行调查发现,有93%的私募不看好熔断机制并表示,熔断机制在A股现有制度体系下是画蛇添足,加剧投资者亢奋和恐慌情绪的作用,容易造成市场冲动和踩踏事件的发生,仅7%的私募表示,熔断机制长期有利于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此外11%的私募认为是股市本身的因素导致市场大跌,有14%的私募认为是熔断机制的问题导致市场大跌,而65%的私募则认为两者的因素都有。

  展博投资表示,熔断机制的主要目的是给市场一个冷静期,但是在目前推出熔断机制的这个时间窗口,市场对新机制的运行需要一个适应期,在适应期内,叠加其他各种因素,熔断不仅没有起到“冷静器”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的恐慌和波动,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但也不能把市场的波动完全归于熔断机制的影响。长期来看,熔断机制有利于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目前来看,熔断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华银精治谭建彪表示,A股和美股不一样,本来就有百分之十的涨跌限制了,非美国T+0模式,急速下跌短期熔断失去了流动性,T+0交易模式下实施熔断机制才有意义。

  兰权资本薛康表示,熔断机制不是很符合A股现状。举例来讲,1月7日沪市700多亿的交易量对应大盘的跌幅超过7%,这是比较不正常的事情,熔断产生的恐慌使流动性出现严重问题。

  对中长期持仓缺乏信心

  上周A股市场受熔断机制以及多重因素影响再度大跌,与以往相比,尽管A股自身有调整需求,但幅度和速度大幅超出市场预期。一方面,在熔断机制下,高仓位机构卡位狂奔,但是收效甚微;另一方面,低仓位机构按兵不动,也有抄底资金想进场但由于熔断机制问题也没能成功。熔断机制对于私募的业绩影响几何?

  据私募排排网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7日,有1284只股票策略私募产品净值在1元以下,其中有超六成的私募股票策略产品净值在0.8元以下。而1月4日至1月7日,上证指数受熔断影响下跌超12.54%。

  据深圳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人士表示,上周五,熔断机制暂停,市场止跌反弹,但他2015年二季度在高位成立的2只产品情况不太乐观。这两只产品成立后遭遇较大回撤,经过前段时间的反弹,2015年末净值勉强维持在0.85元左右,在刚要爬出坑底的时候,这时熔断机制却来了当头一棒,产品净值又回到坑底,频临清盘线,而渠道那边不断有不少客户提出赎回,这个给他造成较大的压力。

  另外一位深圳地区的私募人士告诉记者,上周意外的大跌令他措手不及。在前期的反弹行情中,基本都是操作小盘股,平均仓位在八成左右,2015年12月虽逐步减仓到三成左右,但这次由熔断机制带来的诡异杀跌令其损失颇大,尤其是对他在2015年5月成立的新产品影响较大,尽管该只产品仓位很低,但净值损失也在7%左右。

  北京一位私募表示,在2016年开始的第一周,创业板指跌幅超17%,中小板指跌幅超14%,不少个股跌幅更是达到40%。现在没有办法,前期在高点成立的产品逼近清盘线,只能大幅降低仓位,先确保不要击穿清盘线,所以在上周五将手中持有的小票趁反弹都几乎抛完,含着泪也要卖,要不然回撤太大了,后面只能等趋势明朗之后才考虑进场。事实上,市场出现这种级别的波动,会加剧整体市场的悲观情绪,对中长期持仓缺乏信心。(每日经济新闻)

  两融规模持续萎缩 券商忙于“提示风险”

  进入2016年的第一周交易,市场出现巨幅下跌行情 ,券商两融风险再度提升,不少营业部近日纷纷忙于向两融客户提示平仓风险。据券商机构反映,由于市场去杠杆化,大部分两融账户杠杆率较低,且处理方式相对灵活,业务风险整体可控。

  受多重利空因素影响,市场行情快速走低,恐慌性资金出逃较多,两融业务萎缩明显。据数据统计,1月7日的沪深股市融资余额报1.12万亿元,创近两个月以来低点。市场人士分析,多日来的猛跌行情挫伤了资金的积极性,融资盘谨慎情绪升温。

  融资盘遇平仓危机

  上周,因市场大幅下跌两次触发 熔断机制,导致市场提前收盘,同时令场内杠杆资金迅速暴露平仓风险。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券商营业部了解到,由于连续几日的下跌行情,市场恐慌情绪加重,融资盘抛售加大,不少两融客户的账户面临接近警戒线状况,且数量明显增多,这也是继2015年中大跌后,融资盘第二次面临平仓危机。“因为市场提前停止交易,流动性受限,许多买卖被逼进入排队平仓序列,券商自身压力非常大。”

  据悉,在市场触发第二次熔断之后,多家券商内部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各地营业部或分支机构对 融资融券、股权质押、收益互换、 分级基金杠杆份额等融资类业务进行风险防控。安抚融资客户情绪,同时做好必要的风险提示。“提前收市后,都是忙于找客户沟通,如果需要追加 保证金 的,则赶快追加保证金。”某大型券商机构营业部人员表示,暂停熔断后,这种平仓压力得到缓解,如果持续下跌,很多账户会被强平,那时产生的影响将非常大。

  不过,多数券商认为,当前场内两融业务风险可控。2015年7月,证监会出台两融新规,明确两融规模不超过券商净资产4倍,同时券商可自主决定强制平仓线。同时券商纷纷推出上调保证金比例、控制信用账户过于集中风险、调整两融担保折算率等措施控制风险。招商证券(600999)表示,经过2015年的去杠杆化,两融客户杠杆率大幅下降,整体风险总体可控。

  两融规模下降猛烈

  除了两融风险一度引发市场担忧之外,场内杠杆资金的下调也成为近期市场的主要特点之一。数据统计,1月7日沪深股市融资余额报1.12万亿元,创近两个月以来低点。1月5日,两融净偿还额也达到213.63亿元,创下逾1个月以来新高。

  从具体表现看,1月5日融资买入额占A股成交金额的比值仅为8.18%,刷新4个月以来新低。上周以来,行业板块及个券均出现大面积净偿还潮,不难看到,当前场内杠杆资金谨慎避险的情绪浓烈。

  对于券商机构而言,两融规模持续下降,意味着资本中介业务收入大幅度下滑。统计显示,2015年下半年以来,约有7家上市券商发布公告称,变更其融资类业务的坏账准备标准,粗略计算因融资类业务计提坏账损失约7.07亿元。公告显示,由于此类融资业务存在一定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券商机构将其坏账准备提升。分析人士认为,在两融业务方面,尽管有着警戒线、强平线等诸多政策,但券商仍然未能避免零损失的情况。

  大宗交易占大股东套现半壁江山 减持新规留了后门?

  上周,证监会终于出台减持新规,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解禁潮”以及安抚市场此前的担忧。在规定中,减持新规对竞价交易和协议转让减持都有所约束和限制,但对于通过大宗交易的减持限制则只字未提。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对近年来大股东及董监高(以下统称重要股东)减持数据统计后发现,大宗交易恰是重要股东减持的主要途径,2015年全年占比将近50%。如此高比例的减持通道,没有相应的减持限制,难免令投资者担心大宗交易成为重要股东减持“后门”。

  减持新规出台

  上周出台的减持新规对重要股东通过竞价交易和协议转让方式的减持,都做出相关约束和限制。

  1月7日,证监会正式发布《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规定要求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需提前15个交易日披露减持计划。并且,大股东在3个月内竞价交易减持股份数,不得超过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1%。

  同时,如果大股东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减持股份而失去大股东地位,则需在减持后6个月内,同样遵守上述要求。

  此外,沪深交易所也发布通知为规定“打补丁”,再度细化关于协议转让方式减持的规定,要求大股东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减持股份的,单个受让方的受让比例不得低于5%。

  大宗交易是减持主要方式

  从上述新规中可以明显看出,对于市场担忧的减持潮问题,证监会将关注点放在集中竞价交易和协议转让这两种减持方式上。

  不过,对于大宗交易这个重要股东主要减持途径,减持新规却“一字未提”。《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仅以2015年数据来看,通过大宗交易的减持几乎占到重要股东减持数量的半壁江山。

  根据统计,2015年全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减持股份数共计为390.62亿股,而其中有187.88亿股正是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减持,如此算来,大宗交易在全部减持数量中占比达到48%。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1~6月,沪深两市重要股东减持股份数共计为368.01亿股,占全年比重高达94.21%,2015年下半年减持数量剧减正是受到2015年7月出台的减持禁令影响,尤其是通过大宗交易减持的数据更是缩减明显。

  具体来看,在重要股东减持股份数最多的5月,大宗交易占减持总数的比例为56.6%,达到57.52亿股;大宗交易占减持总数比重最高值出现在2015年2月,当月减持总数和大宗交易减持数分别为28.09亿股和20.97亿股。

  如果将时间轴拉长,恐怕大宗交易在减持中的比重更大。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在1月5日曾披露,“从近年来实际情况看,大股东减持60%是通过大宗交易、协议转让进行的,大股东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金额占总流通市值的比例只有0.7%左右。”

  市场担心“过桥减持”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也曾表示,引导其(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协议转让等途径减持。令人疑惑的是,大宗交易和协议转让是否一样呢?多位投行人士和律师向记者表示,协议转让和大宗交易并不是一回事。一般来说,大宗交易的交易金额要小于协议转让,而在转让金额的确定方面,协议转让是由交易协议的各方商议确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减持新规公布后,已有大股东选择通过大宗交易来转让股份。1月10日晚间,安妮股份(002235)披露,公司大股东张杰拟向方略资本、千合资本600万股安妮股份股票,比例为3.08%,而其选择的方式正是大宗交易。

  对于减持新规,有不少市场人士担心是否会有股东通过大宗交易“过桥减持”情况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对自由”的大宗交易极有可能成为股东减持的重要途径。

  在减持新规出台前,就有大宗交易资深人士向记者表达担忧,“与当前股价相比,重要股东在大宗交易上与接盘机构的交易价格通常都是有折价的。而接盘机构在大宗交易低价获得股票后,完全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出货”。

  兴业证券(601377)也在研报中提到,根据机构投资者的反馈,他们担心减持新规“关了大门,而减持则从侧门溜走”,“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转让之后,大宗交易接盘者直接在二级市场卖出,或者多次转手“化整为零”,最后仍反映为二级市场的抛压。

  虽然证监会的减持新规也有设置“防规避”条款,专门遏制相关主体通过协议转让“化整为零”、“曲线减持”。不过,从目前来看,大宗交易也可能存在类似的“化整为零、曲线减持”情况,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也需要相应的监管完善到位。

本文来源:http://www.joewu.cn/caijing/44199/

上一篇:【上证股市今日大盘指数】今日股市:大盘指数暴跌百点击穿3100点 !
下一篇:今日沪深股市大盘行情|沪深股市行情分析:大盘短期或难跌破3000点

Copyright @ 2013 - 2018 金融屋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金融屋财经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