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央卓玛_降佣之下有利器 两融成券商第三大收入支柱

来源:热点资讯 发布时间:2008-01-31 点击:

【www.joewu.cn--热点资讯】

两融业务自2010年3月试点正式启动以来增速惊人。从2010年最初仅90只标的股票,扩容至2013年700只标的;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从2010年年末的127亿元,增长到2013年年底的3500亿元;融资融券业务利息收入从2010年不足10亿元,到2013年达184.62亿元;从最初获得试点资格的6家券商,变为84家券商拥有融资融券业务资格。

近4年时间,融资融券业务从无到有,现已成为券商经纪业务的重要收入来源。这是一组惊人的数据:2013年券商两融业务收入达184.6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50%;从业务占比来看,2013年两融收入已占券商总营收的11.59%,而2012年的这一数据仅为4.06%。  

持续的佣金价格战令券商经纪业务收入每况愈下,两融业务的逆袭却令人刮目相看。两融业务将走向哪里?未来还有多大发展空间?  

融资融券业务正成为券商的最赚钱业务之一,这已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但这项业务到底有多赚钱,对于经纪业务的贡献到底有多大,是很多人都想了解的一笔账。  

2013年是融资融券业务突飞猛进的一年。这一年,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收入达184.62亿元,与2012年这一业务收入52.6亿元相比,增长超过250%,在各项业务中排名第三位。而排名前两位的分别为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和证券投资收益。  

没有哪家券商会忽视对融资融券业务的深耕,有行业人士乐观预测,今年两融余额将达到5000~6000亿元规模,未来3年内两融业务对券商收入的贡献可能翻番,达到368亿元。  

券商第三大收入支柱  

自2010年券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以来,这一业务发展迅猛,现已成券商盈利的核心部门之一。  

“创新业务,尤其是融资融券业务的迅猛发展,让券商在逐渐摆脱靠天吃饭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券业的业务收入格局。”深圳一大型券商两融业务负责人表示。  

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券商经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115家证券公司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592.41亿元,同比增长23%;全年实现净利润440.21亿元,同比增长33.7%。  

在各项业务中,融资融券业务增长较快,融资融券的利息收入为184.62亿元,同比增2.5倍,占总营收比例已提升至一成以上。融资融券业务在各项业务中的排名,仅次于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和证券投资收益,而2012年两融业务收入仅占全部营业收入的4.06%。  

此外,股票质押、约定购回等创新业务,也在不断增厚各家券商的利润。  

“两融业务逐渐占据券商经纪业务的重要份额,主要得益于两融业务市场的放宽,以及券商对两融门槛的降低。”北京一券商经纪业务负责人表示。  

一位不愿具名的两融业务负责人称,目前两融业务总规模约为3800亿元,与流通市值相比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预计今年年底两融规模将达5000亿元,乐观可达6000亿元。  

融资融券开户数的增长为这一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源源活水。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今年1月末,个人与机构的融资融券账户总数为280.51万户;而2013年1月末,这一数字仅为104.5万户,1年时间融资融券账户数增长约1.68倍。  

融资融券余额的增长也极为可观。至2014年2月26日,两融余额已达到3873.16亿元,2013年1月25日,这一数据为1110.25亿元;而在2012年年底仅为895.16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融资融券市场目前仍处于不平衡状态。数据显示,截至2月26日,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达3873.16亿元,其中期末融资余额为3850.02亿元,但融券余额仅为23.14亿元。  

东方证券非银行金融行业研究员王鸣飞认为,在今年的创新业务中,类信贷业务将继续为券商贡献显著的增量收入。“我们判断,2014年中性假设下,融资融券余额为6000亿元,融资融券利息收入将达到400亿元以上,相比2013年增加220亿元以上,对收入的增量贡献预计达到12%~15%的水平。”  

大券商更具优势  

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1月末,国泰君安证券以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247.48亿元排名第一,中信证券234.51亿元紧随其后;海通证券、招商证券、广发证券等9家券商两融余额规模也突破百亿元大关。排名前十的券商业务规模占到了市场总规模的半壁江山。  

相较于大型券商的规模与资产,小券商的弱势不言而喻。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月末,宏信证券、大同证券、国开证券、中邮证券4家券商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不足亿元。而五矿证券、华林证券、开源证券等24家券商融资融券余额也未超过10亿元。尽管上述部分券商的业务量较2012年有所增加,但仍不足以与国泰君安、中信证券等大型券商抗衡。  

“从目前证券公司开展两融业务的情况来看,较为有利的依然是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券商,以及具有经营特色与区域优势的中型券商。”王鸣飞指出,小型券商受制于资本金、营业网点及客户需求的影响,两融业务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目前有融资融券业务牌照的券商共计84家,占券商总数的73%,仅航天证券、爱建证券、世纪证券等31家券商目前尚无该业务资格。

“暂无两融业务牌照的中小券商若能分得一杯羹,势必会使业绩大幅提升。”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人士称,目前未获两融业务的31家券商中,有13家集中在江浙一带,10家在华北。  

证券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营业部的两融业务收入增长最快。“深圳、上海各营业部两融业务收入约占营业部收入一半或一半以上,而其他地区营业部两融业务收入占30%左右。”长城证券一位业务人士表示。  

北京一中小型券商两融业务经理对记者说,这可能因为深圳、上海投资者经验较为丰富、对创新业务带来的投资机会更为敏感,而其他城市和地区的营业部的业务空间还有待开发。  

随着两融客户的不断开拓,客户经理的收入也水涨船高,创新业务收入占其个人业务收入比例已经超过60%以上,个别客户经理甚至超过了90%。  

佣金战已触及两融业务  

国金证券牵手腾讯打出的“万二”佣金率,令佣金战再度狼烟四起,佣金战会否辐射至融资融券业务进而蚕食利润水平?  

两融业务的利润主要来源于每笔交易的佣金与利息,其中利息收入占到了近三分之二,因此,佣金率的降低对于两融业务收入来说影响并不大。  

“即使普通交易佣金的价格战已经蔓延到融资融券交易,一般来说,券商还是会将两融交易费率较一般交易抬高两个点左右。”上述北京中小型券商人士称。  

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融资融券业务的交易费用还是不可避免地掀起了价格战。以一线城市为例,目前北京地区两融交易费用浮动空间在0.1%左右,但对于具体交易费用,客户还可根据资金量及交易量同券商协商。在上海、深圳等营业部相对饱和的地区,两融交易费率与股票佣金率已基本持平。  

“佣金率下降已成为大趋势,但相对稳定的融资融券利息却能为券商贡献一笔较为丰厚的收入,一定程度上弥补佣金收入降低的损失。”一位不愿具名的深圳非银行金融行业研究员表示。  

在实际操作中,资金利率也有波动。截至目前,81家券商中除东莞证券融资利率为9.6%外,其余券商融资利率均维持在8.6%;而从融券利率来看,有55家券商的融券利率超过了10%,东莞证券融券利率最高,达11.6%。  

此外,券商两融业务投资门槛也是一降再降。  

“融资融券刚推出的时候,资金最低准入门槛为50万元,且开户时间要超过18个月。如今,投资者只要交易满6个月,且资金在5万元至10万元,就可以开设两融业务。”国都证券某两融业务人士称,一般来说,两融业务具体资金门槛由券商依据市场情况及风险承受能力等自主决定,如中信证券、安信证券、国信证券等的资金门槛均已调低至10万元以下。  

频频发债以解资金之渴  

“不管是投资者找券商融资,还是券商花钱买券借给投资者,都需要券商投入大量资金。”王鸣飞称,事实上资本金越雄厚的证券公司,在两融业务、股票质押等创新业务上的竞争力也越强。  

为解决资金问题,不少券商纷纷选择发行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及增发等方式筹集资金。  

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19家上市券商中有11家发行短期融资券,累计发行规模1759亿元。  

广发证券2013全年融资额度高达530亿元,其中,累计发行13期短期融资券,发行金额共计410亿元;此外,在2013年6月份,广发证券还发行了共计120亿元公司债。紧随其后的是中信证券和招商证券,2013年发行短期融资券各11期,发行规模合计分别为500亿元和287亿元。  

山西证券、兴业证券两家券商还在2013年完成了定向增发,募资总额分别为9.69亿元、39.52亿元。  

“随着券商创新业务的全面开展,对净资本的要求也将进一步提高。”王鸣飞预计,未来券商还将增加多种途径融资,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将延续目前的火爆态势。  

事实上,今年以来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有广发证券、华泰证券、招商证券、方正证券等9家上市券商发行了18期短期融资券,累计发行规模达416亿元,占2013年全年的23.65%。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频繁发行短期融资券的券商,多是融资融券业务的“大户”。未来融资融券标的股还将进一步增加,而券商受制于资本金,会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加资金以争夺这块业务的市场。

本文来源:http://www.joewu.cn/content/2470/

上一篇:出国打工_打工青年自制飞机 飞行器上天必须符合规定
下一篇:[信访制度是什么]信访排名制度或终结 减少信访问题发生

Copyright @ 2013 - 2018 金融屋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金融屋财经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