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存款超万亿的银行】存款锐减万亿 钱都去哪了(A股影响)

来源:银行 发布时间:2008-01-16 点击:

【www.joewu.cn--银行】

本文导读:  

存款锐减9400亿 M1“马失前蹄”难改政策基调  

社会融资和信贷双双“开门红” 货币政策料不会放松  

1月新增贷款创4年新高 存款当月减少近万亿元  

信贷“开门红”背后的隐忧——存款去哪儿了?  

存款搬家大势难挡 互联网金融羽翼尚未丰满  

影响:1月新增贷款创4年新高 A股或延续强势  

本文阅读:

存款锐减9400亿 M1“马失前蹄”难改政策基调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迟迟不肯露面的1月金融统计数据终于还是让市场吃了一惊。  

央行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2.58万亿元,刷新单月规模历史新高;1.32万亿元的新增人民币贷款也创下了近4年来的最高水平。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月存款大幅减少9402亿元。受此影响,1月末,M1同比增长仅有1.2%,比上年同期足足低了14.1个百分点。  

刚性融资旺盛  

按往年规律,出于“早投放、早受益”的考虑,银行往往倾向于在1月新增巨量贷款。2014年,银行仍延续了上述信贷投放的惯性: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7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4.3%,比去年末高0.2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32万亿元,同比多增2469亿元。  

若按照过去几年1月份贷款占全年贷款的比例主要在12%~17%之间波动,按平均14%的占比反算,今年全年贷款可能在9.4万亿元或者更高。  

“各行年初信贷计划较为充裕,因为从提高贷款收益的角度,第一季度多投有利于增加利润;并且由于2013年年末信贷约束较紧,部分贷款也顺延至2014年1月发放。”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博对记者称,实体经济信贷需求较好,很多企业也在年初加大融资需求。  

从贷款结构上来看,中长期贷款明显反弹。居民中长期贷款从去年12月的1147亿元回升到3121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从12月份的302亿元回升到5042亿元。中长期贷款的回升,可能会助推投资增速的回升。  

民生银行金融市场部首席分析师李志强也对记者表示,短期内,刚性的融资需求不容易压下来。他认为,今年的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还是会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  

表内融资迅速反弹,表外融资亦不示弱。在表内外融资两旺的拉动下,社会融资规模于1月份创下了单月最高纪录。2014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为2.58万亿元,这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多1.33万亿元和399亿元。  

具体来看,1月社会融资规模中,人民币贷款增加1.32万亿元,同比多增2469亿元;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1588亿元,同比少增207亿元;委托贷款增加3965亿元,同比多增1904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068亿元,同比少增1040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4901亿元,同比少增897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332亿元,同比少1917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454亿元,同比多210亿元。  

在国信证券分析师钟正生看来,信托贷款与去年三、四季度的月均增量持平,体现了近日频繁涌现的信托违约传闻下市场担忧情绪升温;但委托贷款增加3965亿元,是单月增量的最高点,反映了表外(主要是融资刚性部门)融资需求仍然旺盛。  

徐博则称,债市受利率水平上扬压力影响,表现较差,而股权融资在IPO开启后逐步恢复。  

货币失速

与融资旺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存款大规模外流,M1增速“马失前蹄”。  

1月人民币存款减少9402亿元;1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仅增长1.2%。而去年1月存款增加1.11万亿元;M1增速高达15.3%。也即是说,今年1月存款同比减少2.05万亿元,M1增速同比骤降了14.1个百分点。  

结构上,1月住户存款增加1.81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2.44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1543亿元。  

“存款下降明显,负债结构性问题暴露。”徐博称,居民存款新增1.81万亿元,但企业存款却大幅下降2.44万亿元,这主要是受节前企业集中向员工发放奖金的影响。但新增居民存款规模低于新增企业存款规模,表明利率市场化推进、理财产品增多,特别是近期货币市场基金快速发展对居民存款的分流明显,利率对金融资源的调节作用凸显。  

除季节性原因以外,钟正生还认为,互联网金融平台将部分居民存款转为同业负债也是存款减少的原因。  

今年1月,“余额宝”、“微信理财通”等新兴互联网金融产品继续膨胀,分流了银行大量存款。以余额宝为例,自2013年6月问世以来,短短数月,其开户数超过了4900万户,筹资规模突破2500亿元。  

广义货币(M2)的表现则相对符合预期。  

1月末,M2余额112.35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分别比去年末和去年同期低0.2个和2.7个百分点。其实,早在此前,央行就在《2013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打下伏笔:受2013年初货币总量扩张较快的影响,2014年初M2同比增速可能出现一定回落。  

难改政策基调  

对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徐博认为,从1月份核心经济金融指标来看,中国经济总体稳健运行,但略现疲弱迹象。对于货币政策的制定而言,当前通胀压力不大,调控重点在于平衡稳增长和防风险。  

2014年1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0.5%,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1月CPI环比上涨1.0%、同比上涨2.5%。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当前的增长放缓和通胀下行并不足以引致货币政策放松。“与目前实行宽货币政策的其他经济体不同,我国的房地产泡沫不仅没有破裂,而且还在膨胀,信用扩张速度还比较快,金融体系和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还在上升。控制金融风险的重要性突出,当局放松货币政策来支持经济增长的空间有限。”  

在钟正生看来,融资需求端具有较强刚性,政策压力下可被推迟但仍需满足。某种程度上来说,刚性融资需求和维稳经济增长是一体两面的关系,社会融资总量大增意味着一季度经济难以出现大幅下滑,说经济走弱倒逼货币放松也为时尚早。  

目前来看,无论是宏观经济放缓,还是1月金融统计数据出乎意料,都不足以改变当前央行的货币政策。  

“对于货币政策的制定而言,当前通胀压力不大,调控重点在于平衡稳增长和防风险。”徐博认为,在诸多新兴市场资本出现外流的国际背景下,为维护我国跨境资本流动正常有序,央行将保持当前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交通银行预计,2014年全年新增贷款9.8万亿~10万亿元;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将为19万亿~19.6万亿元,较2013年有1.1万亿~1.7万亿元的扩张。(第一财经日报)

社会融资和信贷双双“开门红” 货币政策料不会放松  

央行15日下午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首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32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为2.58万亿元,前者冲至近4年来的最高峰,后者更是历史极值。金融数据“开门红”,为实体经济输血。  

“开门红”的背后,并非货币政策放松。分析人士指出,这主要是因为年初银行信贷额度充裕,以及早投放多收益的经营策略,同时宏观经济保持平稳,实体经济信贷需求较好。  

而依据业已公布的1月份宏观经济数据,货币政策没有放松的必要。在防控金融风险的压力下,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基调不会改变,央行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进行流动性管理,仍将是最常见的形式。  

企业中长期贷款猛增成就“开门红”

数据显示,1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32万亿元。记者初步统计,这一水平创下2010年2月份以来的最高值。  

多方声音均认为,各行年初信贷额度较为充裕,同时本着早投放多收益的经营理念,年初向来是银行投放信贷的旺季。而且,宏观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实体经济信贷需求较好,很多企业也在年初加大融资需求。这些因素综合造成了人民币贷款投放较多。  

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为“开门红”创下了赫赫功绩。具体数据显示,1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5042亿元,是2010年4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  

交行金研中心认为,企业中长期贷款投放持续提速,一方面是因为在经济总体稳定的环境下,企业信贷状况持续改善,另一方面也是银行自身信贷投放策略的结果,因为对公贷款收益率高于零售贷款,在负债成本上升压力较大的环境中,银行倾向于将信贷资源配置给高收益资产。  

贷款量猛增也造成了社会融资规模“水涨船高”。1月社会融资规模为2.58万亿元,创下历史最高值。  

除却人民币贷款因素外,委托贷款也功不可没。1月委托贷款增加3965亿元,同比多增1904亿元。翻阅历史数据可以发现,1月委托贷款新增量也创下了有统计以来的最高值。实则,去年委托贷款就以2.25万亿元,同比多增1.26万亿元的速度,跃居社会融资规模构成要素的第二位。  

货币政策暂无放松必要  

人民币贷款、社会融资规模纷纷创历史高位,并非意味货币政策放松。  

从1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来看,当前中国经济总体稳健运行,通胀总体温和。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就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不足以引致货币政策放松。与目前实行宽货币政策的其他经济体不同,我国的房地产泡沫不仅没有破裂,而且还在膨胀,信用扩张速度还比较快,金融体系和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还在上升。控制金融风险的重要性突出,当局放松货币政策来支持经济增长的空间有限。  

他认为,偏紧的货币政策将是我国未来宏观政策长期性和结构性的特征。而未来几个月除非经济数据大幅下滑,比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跌倒9%以下,否则宏观政策不会显著调整,货币政策不太可能放松。  

在这样的形势下,央行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进行流动性管理,仍将是最常见的形式。《201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指出,继续根据国际收支和流动性供需形势,合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短期流动性调节等工具组合,管理和调节好银行体系流动性,加强与市场和公众沟通,稳定预期,促进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交行金研中心认为,为缓释银行业流动性风险,央行将根据市场形势变化,灵活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和货币工具的操作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并适时创造流动性工具。(新华网)

1月新增贷款创4年新高 存款当月减少近万亿元

央行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32万亿元,创下近4年来最高水平。同时受春节和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影响,存款当月减少近万亿元。  

央行警示信贷快速增长

今年1月,中国银行业延续着年初贷款迅猛增长的惯例。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32万亿元,创近四年来最高水平,明显高于去年12月的4825亿元。  

央行也对新增贷款的快速增长发出警示。在1月17日举行的2014年央行货币信贷工作会议上,央行指出,1月以来贷款增长较快。金融机构要合理安排贷款投放节奏,防止资产过快扩张。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1月信贷激增一方面源于年初各行信贷计划较为充裕,且第一季度多投有利于提高商业利润,一月信贷投放动力较强;另一方面,去年末信贷约束较紧,部分贷款顺延至2014年1月发放。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1月略超预期的信贷和社会融资,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政策当局对经济减速的担忧,使得流动性态势不会立即松下去。  

存款减少近万亿  

此外,春节大量现金需求和互联网金融崛起分流了大部分存款。1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31.49万亿元,同比增长仅为1.2%,而当月人民币存款减少9402亿元。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表示,1月M1大降至1.2%是春节影响,因为企业存款节前流出;同时1月存款减少9400多亿,源于春节现金需求量大幅增加。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称,企业节前集中发放奖金致1月企业总体存款下降,节前活期存款转为短期定期存款和理财产品则导致活期存款减少。  

相较于银行理财,互联网理财收益更高,资金更灵活,部分产品甚至具备了较强的趣味性,在市场上的接受程度很高。1月22日,微信理财通首日上线的客户量就导致网络“堵车”。在超过7.3%的7日年化收益率下,当日存入资金总额8亿多元。(人民网)

信贷“开门红”背后的隐忧——存款去哪儿了?  

新增居民存款规模低于新增企业存款规模,表明利率市场化推进、理财产品增多、特别是近期货币市场基金快速发展对居民存款的分流明显,利率对金融资源的调节作用凸显  

1月商业银行放贷赢得“开门红”,但是存款却令人担忧——1月人民币存款减少9402亿元,同比少增2.05万亿元。  

结构上看,这主要是由于春节因素,节前企业集中向员工发放年终奖,导致了1月份居民存款新增1.81万亿,企业存款则大幅下降2.44万亿。  

但是,这两者间的差额去哪儿了?交行金研中心认为,新增居民存款规模低于新增企业存款规模,表明利率市场化推进、理财产品增多、特别是近期货币市场基金快速发展对居民存款的分流明显,利率对金融资源的调节作用凸显。  

在北京一家国企工作的刘小姐1月28日收到年终奖短信时,转手就把这笔钱转入了余额宝。“利息不错,也省事儿。”刘小姐表示。  

据统计,除夕当日,理财通的七日年化收益率达到7.448%,余额宝达到6.432%,不仅远高于活期存款利息,也不弱于同期银行理财产品。而不管是理财通抑或是余额宝,本质上都是货币市场基金,如余额宝便是对接天弘基金旗下的天弘增利宝。  

而受到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传统银行面临活期存款流失的巨大压力,1月份的存款数据就是明证。  

对此,银行似有不甘。据悉,多家银行正联手基金公司,积极推出可以随时赎回、随时变现的货币基金,以应对互联网军团的冲击。  

近日,就连市值第一、存款第一的工行,也在网络上推广娱乐味十足的包租婆视频,以营销其与工银瑞信合作的“天天益”货币基金,这款产品正是方便客户将工行卡里的活期余额及时转换成货币基金。除此以外,平安银行联手南方基金,推出货币基金“平安盈”;交行推出“货币基金实时提现”业务,均可以实现货币基金T+0到账。  

值得指出的是,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去年同期基数较大的原因,1月份狭义货币(M1)增速骤降至1.2%,分别比去年末和去年同期低8.2个和14.1个百分点。  

交行金研中心认为,M1骤降主要是因为企业集中支付奖金导致企业活期存款下降,以及在节前将活期存款转为短期定期存款或理财。  

也有分析声音指出,目前M1与M2增速之差,即所谓的货币活化指标持续弱势,1月份更是跌至-12.1%。该指标与工业结构指标相关度很高,也印证了市场对重工业化速度回落的担心。(新华网)

存款搬家大势难挡 互联网金融羽翼尚未丰满

7个月,余额宝规模突破2500亿;6个工作日,理财通规模过百亿;6分钟,8.8亿规模的支付宝“元宵理财”售罄……就在市场流动性普遍吃紧的春节前后,互联网金融一次又一次地向大家展现了它强大的吸金能力。  

而另一方面,央行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人民币存款减少9402亿元,同比少增2.0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81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2.44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1543亿元。  

一时间,受互联网金融冲击,银行存款“搬家”提速的观点再度甚嚣尘上。  

昨日,多位受访的银行业人士表示,受金融脱媒的影响,存款“搬家”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类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的确给银行存款带来了一些冲击,但并非存款减少的主要原因,大额的资金流动还是在银行体系内,如储蓄存款转为银行理财产品等。  

互联网金融对存款冲击有限

去年以来,受金融脱媒提速和互联网金融发展等因素影响,银行面临存款“搬家”的压力日渐增大。从刚刚发布2013年业绩快报的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来看,尽管存款规模仍保持了一定的增长,但增速已明显放缓。  

浦发银行2013年业绩快报显示,去年末,存款规模增速为13.41%,而2012年这一数据为15.31%。对此,浦发银行方面表示,存款规模增长略低于预期,主要由于去年第四季度存款环比负增长。而在年末流动性偏紧之下,存款增长可能是全行业的难题。  

而一直以来在负债端颇有优势的招商银行受到的冲击则更为明显。其业绩快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招行客户存款总额27754.99亿元,较年初增长9.60%。而2012年,招行的客户存款总额为25324.44亿元,增幅为14.07%。  

除了季节性因素,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分流也是存款减少的重要原因。  

但方正证券在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表示,尽管相较银行类产品,类余额宝产品从外部环境、收益水平、便捷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相比银行百万亿级别的存款规模,目前国内货币基金所占银行存款余额的比例还未超过1%,可见对银行存款的冲击十分有限。  

并且方正证券认为,由于存在收益确定性不高;流动性管理有待市场检验;缺乏信用优势及多样化资产业务,对大额资金吸引度不高;以及面临银行类产品的竞争等短板,未来余额宝之类的创新货基对银行存款的分流影响也比较小。  

以余额宝为例,余额宝户均余额不足3000元,目前该产品利用“长尾效应”可有效开发这一族群的潜在客户,达到聚沙成塔的效果。但大额资金仍偏向将资金存放至拥有政府隐性担保,且信用信誉较高的银行等物理中介。  

长城证券分析师黄飚认为,受金融脱媒的影响,银行存款的流失已是大势所趋,但大额的资金流动还是在银行体系内,比如储蓄存款转为银行理财产品。短期来看,互联网金融产品对于存款的冲击仍十分有限。  

在他看来,一方面,互联网平台自身并不具备运营资金的能力,长期来看规模难以做大。另一方面,货币基金的收益率是否对客户有吸引力决定了产品的成败,但这种高收益亦很难维持。  

银行设限保卫存款  

一位基金公司电商部人士表示,目前国内约100万亿元的储蓄规模,其中有十几万亿元是活期储蓄,而货币基金的规模只有4000亿元到5000亿元。比照美国,如果货币基金和活期存款平起平坐,那应该可到40万亿~50万亿的规模。  

尽管短期内类余额宝产品难以撼动银行存款的根基,但面对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冲击,商业银行也不得不“拉闸限流”。  

目前,各家银行对于用户转出资金购买类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设置了不少防线。以刚刚上线不久的微信理财通为例,目前约有12家银行支持资金转入,但是各家银行均设置了转账上限。例如,农行、中行、建行等规定单笔最高5万元转入,单日50万元封顶,而民生、兴业等银行单日单笔转入要求最多不超过5000元。银行除了有单日转账限额外,单月的转账额度也设定了上限。  

尽管货基产品的选择越来越多,但有不少消费者发现,以便捷性、流动性取胜的货币基金开始“卡壳”,如无法绑定银行卡、支付不畅、购买不到等问题频频出现。而究其原因,其中不少也与银行设限有关。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去年末,某国有大行就曾向各直销的基金公司下发一份通知,要求资金转入转出都要同一张卡。“对方解释,这一规定主要是从确保资金安全的角度考量的。”  

他表示,为了方便投资者,继货币基金T+0之后,不少基金公司还增加了多卡归集功能,不仅可以对多张银行卡进行现金管理,还可以免费跨行转账,让投资者省下不菲的转账手续费,但这也引发了银行对于存款外流的不满。  

此外,据该人士介绍,受年末揽存款、冲时点的影响,以往每到季末、年末这几天,不少银行渠道都会暂停申购货基。这似乎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规矩”,而大家都会很有默契地以“系统升级”等一些原因来解释。  

当然,除了对互联网金融产品设置防线外,不少银行也选择了积极迎战。去年末开始,平安的“平安盈”、广发的“智能金”、交行“实时提现”、工行的“天天益”、招行的T+0货基等现金管理工具陆续出笼。  

尽管这些银行系主导的货币基金在产品收益率上稍逊于目前市面上的各种“宝”类产品,但毕竟是“亲生的孩子”,在申购、赎回、取现的额度和速度方面较互联网系的货币基金更有优势。(第一财经日报)

1月新增贷款创4年新高 A股或延续强势  

去年年中和年底的两次“钱荒”事件,至今令人记忆犹新,市场面资金的供给情况也影响着A股的走势。上周六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今年1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32万元,大幅超出市场预期,这也创下了近四年来的最高值。对此分析师指出,虽然新增贷款大幅增加,但年内央行仍将维持中性偏紧的基调不变,但至少新增贷款数量的大幅增加,显示出实体经济已进入复苏阶段。  

1月末贷款人民币贷款余额7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4.3%,比去年末高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1个百分点。  

人民币贷款增加1.32万亿元,同比多增2469亿元存款  

外币存款余额106.39万亿元,同比增长11.4%。人民币存款余额103.44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分别比去年末和去年同期低2.4个和4.7个百分点。  

人民币存款减少9402亿元,同比少增2.05万亿元。1月信贷激增一方面源于年初各行信贷计划较为充裕,且第一季度多投有利于提高商业利润,1月信贷投放动力较强;另一方面,2013年年末信贷约束较紧,部分贷款也顺延至2014年1月发放。”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  

1月贷款新增1.32万亿 资金渐向实体经济转移  

据央行15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今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2.58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1.33万亿元和399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1.32万亿元,同比增加2469亿元,创下了自2010年2月以来的最高值。  

分析人士认为,融资的强劲表明,目前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依然保持稳健,未来央行放松货币政策的概率将因之大大降低。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1月信贷激增一方面源于年初各行信贷计划较为充裕,且第一季度多投有利于提高商业利润,1月信贷投放动力较强;另一方面,2013年年末信贷约束较紧,部分贷款也顺延至2014年1月发放。  

值得注意的是,1月新增贷款超预期,主要原因为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强劲。具体数据显示,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826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58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042亿元。对此国开证券宏观分析师杜征征指出,中长期贷款新增量是2010年4月份以来的最高值,这一趋势也反映实体经济缓慢复苏,对长期资金的需求提升。  

成都一家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便表示,以个人购房贷款为例,去年最后两个月由于年底资金面紧张,使得购房贷款迟迟没有放款,但在今年初市场资金面紧张状况得到缓解,目前多家银行已开始放款。但是考虑到房贷利润率较低,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做小微贷和企业贷。这从侧面上,也反映出目前市场资金开始从投资领域向实体经济转移。  

此外,数据显示,1月人民币存款减少9402亿元,体现出季初存款搬家的特征。对此专家认为,存款的减少与理财产品发行和互联网领域频频推出的吸金产品有关。  

资金面有所缓解 大盘有望延续强势

反观市场,自去年底“钱荒”爆发以来,沪指连续调整并再次重回2000点以下。年初,资金面情况好转,指数亦迎来反弹,显示出股市对资金的依赖程度亦在不断加大。目前,经过近1个月的反弹,本周沪指将直面年线压力,市场资金的供给情况,便成为决定指数能否延续向上的一个重要因素。  

多家机构认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仍存,外资依然选择流入我国的背景下,A股资金面偏紧的局面将有所缓解。央行发布报告指出,将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保持适度流动性,而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普及,也将有利于对社会存量资金的挖掘。  

因此,不少机构预判,A股近期仍将保持震荡上行的态势。  

个股将现分化 警惕创业板风险

不过,也有分析师表示,随着3月份临近,决定市场走势的多种因素或将发生变化。  

新股发行审核将开启,市场将迎来更多IPO,这将从资金面和心理层面影响股市的走势。受到美国货币政策变化的影响,新兴市场面临潜在动荡风险,再加上国内经济尚没有明显改观,A股走势将受到制约。  

湘财证券策略分析师朱礼旭表示,投资者此时更应关注个股风险,特比是前期走强的创业板,虽然不排除创业板后期上涨可能,但接近70倍的估值水平,由于前期涨幅巨大,一旦出现机构出逃的情况,高额损失难以避免,此时投资者更应关注创业板的风险。  

财通证券分析师则指出,从创业板中的传媒游戏板块大幅调整来看,资金逐步从这批涨幅巨大的板块中获利了结,转向业绩稳定并市盈率更低的新股和中小板个股。(新华网)

本文来源:http://www.joewu.cn/licai/2113/

上一篇:五因素模型_五因素共振助市场强势 投资关注两条主线
下一篇:巴菲特投资的股票有哪些|巴菲特等投资大鳄持仓曝光 押宝蓝筹点金传媒
推荐内容

Copyright @ 2013 - 2018 金融屋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金融屋财经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