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欧洲投资】欧洲投资历险记 分析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及技术层面

来源:个股分析 发布时间:2008-11-27 点击:

【www.joewu.cn--个股分析】

我们之前主要从事新能源,以太阳能电站为主在国外投资,我在阿尔法工场分享的很多内容都是有新能源项目的引子。我只是一个抛砖引玉,以我们的经历和身边朋友的经历为基础,希望只是一个经验的分享。  

我对每一个国家都会从它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及技术层面的风险来分析。我把政治和法律归结在一起,经济和收益归结在一起,技术和其他相关的东西融到一起。  

以我们自己的经验,大体上对国家进行风险评级,以西欧或者北欧这些主要的经济实体为点,向东或向南延伸。可以说越往南或者越往东延伸,政治经济方面的风险就越大。  

尤其是,在每个国家进行项目投资或前期准备的时候,我们都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们在德国投资的时候,大家都说这个国家非常靠谱。但是往东稍微走一点,比如到了斯洛伐克或者波兰,德国人就会说你不要去这个国家,这个国家风险太大了,这个国家人不靠谱,政治不稳定,等等。最好不要去。  

到我们终于鼓足了勇气去了斯洛伐克、捷克去投资项目,我们同步在做一些市场方面的研究,比如保加利亚或者罗马尼亚等这样一些国家的前期工作的时候,捷克人跑过来说,你千万不要去保加利亚或者罗马利亚。我们说为什么,他们说这个国家的人都非常不靠谱。哦,原来是这样,好吧。  

以此类推,当我们到了罗马尼亚以后,我们在当地又开始了项目投资和合作之后,罗马尼亚人又听说我们在看乌克兰以及东部其他一些国家的项目的时候,他们就彻彻底底地说,我们太敬佩你们了,你们都敢去这些地方去看。大体上我只是抛砖引玉,他们的风险就是这样依次递增的。对应的就是说,等我们往南边,比如说西班牙、捷克、包括塞浦路斯、土耳其等这些方面走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声音。  

首先,我再次重申,我们是一间完全从投资自己创业的公司,我们背后没有大的金融机构,我们的团队前期也没有非常专业的人员,也没有从高大上的机构出来的,比如国内的几大银行、欧洲的几大央行。我们自己的工作经验都是很短,我们都是从最底层的项目收购、开发、投资干起的,实际上我们走了很多弯路,交了很多学费,所以说只是一个抛砖引玉的介绍吧。  

我们在欧洲刚刚提到的这些国家,都有操作过项目,或者设立过分公司,实实在在真金白银进去过,而且每一分钱都是我们白手起家挣来的。遇到风险最后交了学费,我们也是最心疼的,因为这实实在在是花我们自己的钱,自己给自己交学费,自己给自己长经验。我们首先从所谓的最靠谱的德国说起吧。  

首先我们来说德国的信誉或者政治的稳定性,以及投资的可靠性。这一点上从法律的角度或人才体系的角度来说,没有一个国家能像德国这样的靠谱,这是我在德国12年一个最大的感受。所有的文件只要是能符合法规,基本上操作上都是没有大的风险。等一下我会讲到里面许多需要注意的细节,现在从大的政策、政治稳定性、法律的体系来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具体到包括经济性这一块,在德国还是一样的观点,德国人非常严谨,造就了我们的团队在德国做项目的时候也非常严谨。严谨到什么地步?我们做的很多项目的收益率,包括未来20年的收益率,在我们开始做前期准备工作的时候就要算清楚。这和很多做PE、做投资的朋友看来是不太相符的,因为很多项目是有高的增长性或者爆发性,我们做的一些东西前期算得都非常清楚。清楚到什么地步,我们每年的收益率可以到几点几,以及这中间的各种风险。  

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其实这一块涉及经济性和技术性的问题,我们在做具体项目的时候,我们需要准备前期非常规范的文件材料,需要和他们所规定的相关部门进行无缝对接,每一份材料要符合对方非常干净整齐简洁的要求。  

打个比方,我们做的项目,我们需要银行所认可的律所所出的合同,需要第三方评估公司做的第三方评估报告,比如说TOV或VDE等这样的第三方评估。  

然后我们还要看银行还要什么,比如他说我需要你完整的产品清单,当然银行之前wantlist里面已经规定了哪些产品,比如说各个国家的,包括银行所认可的第三方的施工公司,或者第三方的评估公司,以及第三方的律所。  

符合银行的wantlist有什么好处呢?我们会获得银行下一个阶段的银行贷款。也就是说我们的项目一旦完工,毫无疑问就可以获得银行的贷款。前期的时候这些准备工作,不是针对某一家银行做的。  

这一点上我可以引申到咱们未来在海外并购的过程中所有的准备工作,比如准备并购的某一家公司完整的年报、财报、历史介绍等等,所有整整齐齐的介绍材料,包括第三方出具的报告。  

当然说第三方评估机构或者报告公司、审计公司,都应该是最终银行会认可的机构,这样银行会陪同着在并购的过程中,给予更多的支持。  

在海外的并购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的用到海外的资金来源,其实做海外并购,并不需要在海外再去设太多的基金支持,我的意思是说不需要针对该国再去设这样的基金。  

当然,作为并购方来说,它的基金来源设立在中国或者香港和其他地方来提供前期初始资金,比如说20%或25%的资金,不光是中国的四大或五大行可以提供贷款,当地的银行也可以让他们的财团来进行贷款,根据项目金额的多与少。  

在并购之后可能就会涉及管理方式和文化的融合,我们中国人一向是比较礼貌或者理智,希望是礼尚往来,但是在德国这个国家,多个经验显示出来并不是如此。他们需要的是规范,来规避未来这个风险的出现。  

简单来说,我们的管理比较粗犷、比较人情味、比较拍脑袋、比较没有一个长期的规划性。德方在这个过程中会绞尽脑汁来找你的漏洞,找你的麻烦,会来跟你斗智斗勇。你只有通过合法的、有道理的、书面的、而且甚至是在律师帮助下,规规矩矩地让他认识到他提出的要求或者他希望去达到的目的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他才会折服于你,要不然这个管理是没办法进行下去的。  

我刚刚提到的这些其实是在北汽集团收购德国一家发动机设计公司之后所出现的问题,他并没有给管理层做股前激励,也没有按照德国人的一些合理的要求做前期准备,完全按照中式的管理方式。这个时候德国人就找了很多方式方法来和收购方进行作对,尽管中方也是绞尽脑汁,但是在管理方式和文化的融合上出现了问题。  

在出现问题之后,风险的进一步激化或者扩大或者避免怎么样来处置,事实上我们是没有发言权的,因为我们有太多的失败的经验,而不是成功的经验,比如说我们和当时的受委托方在合约上有一些问题,通过了所谓的非常专业的律师,事实上也是德国非常大的一家律所,要价又高然后效率又低,我们先是起诉,然后败诉,然后再上诉,又败诉,花了很多钱也没有解决问题。  

这一块的经验是认认真真尊重合同本身的每一个条款,这也是我们的学费让我们学到的经验,如果前期不去尊重条款,最后吃亏的一定是我们,我们跟德国人,在这个条款方面还是非常有距离的,甚至说在某些小技巧、小聪明或者是说小伪装等,德国人都会做,而且做的一定比我们大多数中国人做的要漂亮、要好。  

如果允许的话,我也可以简单讲一个案例,我们曾经在一个具体施工的过程中,跟我们的德方受托公司有合约,也签署得非常明确,在什么节点必须做到什么程度,否则我们的项目肯定拿不到某一个收益,因此我们也不会给他支付进一步的费用。  

事实上,对方并没有在这个时间点上达到我们的要求,但是当时刚好是新年,我们自身也犯懒,在新年验收的时候我们委托了第三方的电力公司做了这个工作,电力公司也莫名其妙地去把这个项目给验收了,他们也要过节,事实上这个项目并没有完成。  

节后,我们进行了探讨,说你这个没有完成,我们没有办法给你付剩下的尾款,对方说电力公司已经验收了。在验收之后的时间里,我们又委托了第二家公司,有大量的资料显示,我们的确是委托了第二家公司去做相关的工作,也完成了相关的工作,也付了相关的费用,我们给第一家受托公司并没有付最后的尾款。  

最后的结果是第一家受托公司起诉了我们,我们反诉,最后我们败诉,在这个过程中,对方做了大量的伪证,后来我们的律师来协调我们上诉,最后还是败诉。那我们就承担了一个非常大的损失,几十万欧元吧。  

这是一个简单的德国的分享。大体上我想阐明一点,不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多么靠谱的民族、多么靠谱的人群,他一定是跟利益相关,请大家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份材料,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个细节,这是跟德国人打交道的利器。  

意大利,我简单分享一下,意大利北部其实跟德国非常相似,南部就比较糟糕一点。欧洲的许多评级机构,其实对南部是没有任何的风险评估,因为他们认为南部是不值得他们去评估的,风险太大了。黑手党虽然没有说像以前一样制造很多血案,但是在经济方面,南部是黑手党的经济范围,这是一个大的框架。  

其实在意大利北部的一个投资,可能大家有听说过已经破产的尚德公司,也是做太阳能的公司,它当时的一个基金,我忘了具体的名字,在意大利北部的投资是去钻法律的空子,他们把一个大的项目分成了四十多个小项目进行投资,以满足意大利对于项目规模和项目因为规模变化而不同的要求。这个项目当时的投资,大概在一点几个亿欧元左右的规模吧。  

意大利政府已经把这个项目给GFF做了一个罚款,要求他们全部拆除,当然还有一定的罚款金额,也就意味着一点几个亿欧元的全部投资失败,而且还有罚款。  

当时也没有任何方式方法去协调。这一点其实和德国非常的相似,法律方面没有太多的空隙可以去钻。除此之外,意大利的融资相对来说比德国还要灵活一些。意大利和中国的某一些方面有一点点相似。  

如果你和相关的金融机构或者相关机构的家族有非常深厚的关系,通过运作还是可以拿到贷款。这个贷款和德国的方式稍微有一些差别,因为德国贷款的方式全部就是文件,如果你找对人差不多这个贷款就可以办下来。意大利北部的话,跟人情相关的东西会稍微多一些。  

在我向南或者向东介绍的时候,简单聊几句英国,英国我并没有太多的经验,我们只是和英国人做过一个项目收购,在收购的过程中我们有一些感受,我不知道对不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探讨。  

英国人既要做绅士,当然前提是他没有钱,还希望能够做绅士的同时来忽悠你的钱。我觉得英国的金融骗子一点都不少于中国的金融骗子,这是我一个大的感受。  

当时我们做的项目收购也还算比较的高大上。因为我们本身是只从事新能源相关的事情,当时我们是在收购英国水轮洋流发电,也就是沉降式洋流发电的一个项目,当时英国团队有马克白,是摩根斯坦利英国的director,他也是摩根斯坦利全球能源这一块非常有权势的人,是这个团队的核心。  

他们名誉董事长是英国前能源大臣,当时团队打造得非常漂亮,还有非常厉害的皇家律师、大学教授及其他相关的几个人,这是他们的团队。  

我们差不多花了半年左右跟他们进行谈判,但是说实话在很多细节方面大家都没有办法落实下来,过程中感触最大的是,要跟英国人谈事,他一定要做绅士。比如说去谈判时,他们一定要在东印度俱乐部——一个很古老很高大上的俱乐部,一定要整整齐齐出现,这一点跟德国还是稍微有点差别,要把他们包装的特别好,事实上他们也没有钱。  

后来我们就发现了我们需要捧着英国人聊天,跟他要装得非常绅士的样子,谈的时候不太多斤斤计较的时候,他们慢慢就放松警惕了。因为我们是相对比较小的公司,没办法到相当的真正的层面上去跟他们去对话,所以我的经验可能也就这么多。  

在这个过程中,当时日本的项目在做发项目债的工作,在英国找了很多团队,过程中发现基本上都是骗子,不管他讲的多么好多么美都要先给钱,当然他有他的风格。就像谈女朋友一样,是不是想给个什么费用,最后我们通过很多渠道和不同的机构来了解他们的业绩的时候,很多都跟他们所说的完全不一样。  

后来我们就放弃了跟他们在发债这一块合作,可能是我们渠道的问题,恰恰我们的比较屌丝一点的经验,可能对于刚刚进入这个市场去合作的人会有一些作用。  

西班牙这个国家整体上来说,因为整个失业率和经济状况,早几年不太好,再加上各种炒作,尤其美国人想打击欧洲市场,选择几个国家,从葡萄牙、西班牙、希腊、冰岛(其实冰岛并没有太糟糕),打击这些国家来打击整个欧洲。  

西班牙整体上来说经济状况不是特别好,尤其年轻人的就业率也不是很高,工业的衰败也比较大,整个再加上中国商人对他市场的占领比较多,整个西班牙的经济性都比较差。  

我们以前做过一个分析,到底我们应不应该去投西班牙的项目,怎么样来评价西班牙的风险。首先我们觉得西班牙是介于德国、英国、意大利北部和后面我要提到的国家之间,相对信用体系还不错,但是经济发展不是很理想,政府的信用体系就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就拿很多能源层面的事情来说,前期大家都投了,后期政府说我就是没有钱了,通过加税、减少补贴或者其他方法来给投资人变相的降低收益。  

尽管最近很多机构都说现在西班牙经济在复苏,尤其是很多中国人在炒西班牙的移民或者个人房产,我个人觉得,纯粹是有钱的个人去做这个事情都无所谓,损失都不会很大,上升到企业层面的一些行为的时候,西班牙的收益型的一些项目大家还是小心一点吧,我觉得政府相对来说还是有一些流氓的。  

希腊就是西班牙更糟糕的一个版本,人又懒、政府的效率又低、失业率又高,大家都想我们有东西吃,你们来旅游,我们就可以了,无所作为。也许这个国家比西班牙来说可能更适合中国人去投资。  

首先,我想引用一句话,德国总理默克尔说过:你们看看吧,如果你们想让我们德国变成希腊那样的话,那你们就放弃很多工业吧,因为从我的角度来说我并不想我们国家变成希腊那样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旅游。  

Sorry,我这话打个叉。这也就是我现在自己的内心所想到的一个点,不管我们国家现在的金融有多强,不管现在有多少人在拿养老地产、文化产业或者娱乐产业说事儿的时候,我个人觉得中国的实业是绝对不可以丢弃的,尤其是需要给中国的实业创造很多成长的空间。  

中国以实业为主的创业,或者说前期的探索,不光需要期待国家层面的支持,也要期待金融机构的支持,还有期待一些投资人的支持,这样基础如果打好了,那未来的长期的发展会非常有益。  

希腊的很多资产我个人认为早两年投资的价值还比较大,因为太糟糕了,很多人都不愿意到这个国家去发展,等一下我会讲到整个欧洲国家的相互之间的势的变化。希腊的人就走得非常多,剩下的主要就是来旅游或者度假。在这个过程里,旅游的相对资产来做一定的持有型额外型投资,而不是作为发展型投资的话,我个人认为还可以。  

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捷克和斯洛伐克。捷克我拿一句话来说,这也是我刚刚在路上简单想了一想,不一定正确,但是如果大家愿意的话,把它记在心里面,也许有一天会用得到。  

第一,律师有时候等于流氓,第二,教授有时候等于禽兽,第三,为了一毛钱会卖了自己亲娘。这是我对捷克这个国家最大的感受。不管在我们的脑海里,布拉格会有多么美。  

我去布拉格大概二三十次,有时候一个星期会去两次,我每次都住在一个酒店,每次都吃一样的东西,每次都走一样的路,因为我不能从内在里去喜欢这个国家和喜欢这个民族。  

简单一点来说,我把刚才三条用我的经历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大家来感受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最早的时候,在捷克做项目的时候,我们请了当地最大的律所,因为他们跟德国最大的律所之间有合作,而且有一帮朋友也介绍说,他们是可以做这个事情的,我们也非常信任就选择了他们。  

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律所大,也不会有太多的问题,但是逐利是这些人最大的特征,就像我刚刚说的,会为了一毛钱会卖掉亲娘。  

首先这个律师帮你都做完事情,到了最后在收费的时候,律师会想尽各种办法来跟你纠缠,比如他帮你做了什么事情,他收了多少费用。后期再给你账单说,我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我还有部分的费用没有算到里面,你就要跟他打官司了吧,你跟律师打官司你能打的赢吗?就必须要选择另外一家律师。  

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说实话我不知道怎么办,跟他打官司我输了钱,我们败诉交了罚款。然后过了很久,他又会拿出另外一件事情再来跟你说,我们之前还有另外一件事情没有了结。  

在中国,两家公司之间把这个问题谈得很清楚,律师也签了,一般情况是不会再出事儿了。但他总会给你放一些小的陷阱,你跟律师来探讨这个陷阱的问题你是探讨不过他的,我的建议是在捷克这个国家,你要小心、小心、再小心,所以说有时候律师和流氓是等同的。  

我刚刚提到了教授和禽兽,其实捷克和斯洛伐克是惊人的相似。斯洛伐克比捷克更小一点,经济上更差一点;然后斯洛伐克政府比捷克会稍微好一点,但是教授确实是斯洛伐克的教授,不是捷克的教授,但是我把他们放在了一起。  

当时我们的工程在斯洛伐克,请了德国最好的工程公司去做施工,因为德国人的工程质量是放心的,对捷克斯洛伐克人完全不会有任何的信任。  

但是在当地基建的过程中有很多有技巧的东西,比如说这块土地里面有水管,地上有东西,还有这样那样需要服务的,必须请当地有资质的公司。

当时我们请了布拉迪斯拉发大学一位大学教授的公司,布拉迪斯拉发是斯洛伐克的首都,这个教授及他的公司也符合最后第三条,为了一毛钱可以卖了亲娘。他会不断找各种理由来跟你收费,这两个国家跟你收费的条目你是想不到的,用各种方式不断从你的腰包里掏钱,不断从这个地方需要你输出更多的钱给到他们。  

我从这个国家的人或者说文化,上升到经济性的风险,甚至是一个不可预约的技术性风险时没有办法去解决。除非你有更强大的队伍、你有更多的钱跟他们去交战,其实我们在这两个国家有很多失败的经验。  

今天我跟大家讲的更多的是我们交了学费的东西,可能不是很高大上,但希望是有用的。最后一条是为了一毛钱可以卖了自己的亲娘。这个是我们在跟捷克、斯洛伐克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感受最多的。在捷克就有一条谚语,可以为了一分钱卖了自己的娘。这是这个国家的一条谚语。  

比如说我们拿捷克人来说,我们跟捷克人做了一个生意,我们签好了合同,预订好了预付日期。突然之间有另外一个供货商,真的就少了一分钱,可能整个项目就少了两三千欧元,就一两百万的项目来说。他一定会为了这个一分钱跟你撕毁合同,跟你耍流氓,你要打官司那就打。要么就是用各种欺骗的方式来告诉你,他要怎么做,你要怎么做,最后把你装到套子里。他们干过很多这样的事情,我知道不光我们公司,很多公司都上过当受过骗。  

很高兴来介绍一点,我们认认真真地把这个捷克人给打到过一次,而且是很大的一次胜利。当时有一个很大的采购,大概有10亿的金额,最后发生的金额只有七八十万欧元(具体我忘了),事实上订单的金额有大概1600万到1700万欧元的样子,这是我们双方通过非常严谨的律师起草、不断谈判最后签订的一个合约。  

对方最后是给我们支付了大概70多万不到80万的定金过来,事实上我们已经对他们有了第三条的认识,我们也很小心,我们把定金朝我们第三方公司做了预付。我们与第三方公司前期也有了约定,如果不进行采购的话,这个合同就取消。  

因为当时的市场非常的火,即使我们不要马上会有第三方去要走,所以我们有这样一个协议。合约生效的二十多天快三十多天,我们货物都备好已经到了欧洲的时候,客户告诉我们他们其实只想要我们这个1600万欧元里面大概300欧元的货物。  

他们就天真地认为这个事情他们一定能做得到,事实上我严格执行了合同,没有给他们一分钱的货,也没有给他们退一分钱的款。这大概是11年的一个事件。其实跟意大利人打交道也有类似的经验,当时我们是德国公司,当然是中国人了,也是非常诚心地按照他们的要求,当时的一个采购可能也是八九百万欧元,因为做项目的过程汇总,也会有一些采购的事情发生。  

我们当时做采购之后对方也很认真地付了一部分款项,大概一半左右,后来还有一半左右的费用要付完货物才可以拿到手里,因为我们在跟中国的公司做生意,中国的公司在这一点上还是非常严谨的,全款才可以放货。  

后来意大利方告诉我们说对不起我们没有钱了,给我一半货吧,但是我们是定了全部的货物。在这之前我们又自己付了大概25%的费用,来帮助他垫掉这个费用,希望尽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也尽量来维护自己的声誉,最后我们把自己的现金流也耗尽在那个项目上。  

最后我们很遗憾地跟意大利方执行了合同,但是开始时我们还是比较友好,最开始我们还是给他支付了35%左右的货,大概留了15%的货没有给他。后来也是没有给他继续支付下去,后来双方打官司,包括对方请律师,甚至到德国警察局的经济犯罪科等各种机构来找我们,事实上我们所有的合同报关单据所有的文件都是齐全的,在德国做生意的时候就学会了一点,所有东西都尽可能严谨一点,我们也非常好地保护了自己。  

刚刚简单介绍了一下捷克、斯洛伐克的经验,从技术和经济方面介绍完后,至于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的政策稳定性来说,我觉得东欧国家不靠谱。  

捷克是相当的不靠谱,斯洛伐克这个小弟看到捷克犯了错误,他就会稍微改一下自己的政策,在事情发生之前就把错误尽可能规避一下,这一点,罗马尼亚也是借鉴了捷克不足的东西,在政策制定时会尽可能去完善一些,但归根结底还是不靠谱。  

现在我剩下最后的几个国家来跟大家分享,分两批次:一批次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乌克兰;最后一批次是波兰和土耳其,塞浦路斯简单说两句。  

罗马尼亚这个国家真的是没有什么,除了大量没有被开发的黑土地,罗马尼亚本身的人均收入还有消费水平,包括国家的工业其实整体水平都比较低。  

从德国开始横向比较。德国人平均每人每月的毛收入大概是2000-2500欧元,看具体的职位可能高到3000欧元,斯洛伐克和捷克大概是600、700、800欧元,罗马尼亚是300-500欧元之间,最基础的工人是200-300欧元之间,现在合成人民币两千多块钱。  

所以说人才是向西转移的一个过程,东欧的人到西欧去做最底层的、西欧人不愿意做的工作,所以说这个国家的劳动力就匮乏,大量的黑色土地——非常肥沃但没有人去种植,如果未来大家有兴趣去投资农业相关的项目,我认为可以去试一试。  

我认为:第一罗马尼亚的土地资源好,第二点他可以给西欧进行各种资源的供给。劳动力比较匮乏可以考虑通过人才的合作,中国和罗马尼亚的合作引进以一些人,但是成本也不会太低,这个具体要看。  

大量的男性都离开了罗马尼亚,剩下的大多是女性,也有很多女性去西欧从事妓女和卫生工等行业,但是更多的女性还是留到了自己的国家。打个比方,在他们的首都,周末的时候在酒吧聚集的一个区域去喝酒,氛围特别好,最大的特点就是全都是女性,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大概是1:5左右。  

这些国家的政治稳定性从根上来说不太好,但是尤其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也想满足欧盟条件,进入到申根国的行列,事实上到今天,欧盟申根协定都没有接纳这两位。欧盟补贴大量的资金让他们去发展不同的行业,包括新能源、工农业方方面面,但发展的状况是不尽人意。  

除了布拉格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以外,从捷克、斯洛伐克再往东走,呈现出中国大量的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初情景的城市。  

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状况,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些国家本身的发展是多么落后和糟糕,但是罗马尼亚现任政府确实还是学习很多美国的东西。尤其捷克人犯了很多政治性的违约之后,罗马尼亚人试图去克服这个政治的违约,做了很多漂亮的公式来支持不同的行业发展,让它变成一个动态的、可自我调节的东西。  

这是一个很好的创举,但是事实上很遗憾地跟大家讲,这些创举最后所造成的结果,受益人的收益都是在他设计的这个公式收益里最差的一个状态,而且还是没办法兑现的状态,大家可以想象这个国家经济的状态是多么糟糕了。  

不瞒大家,我们在这个国家也投资过近千万欧元的项目,事实上后续我的团队离开以后,我以前的客户陆陆续续又投资了大概四五千欧元的项目,至今这些项目都在自己手里握着,没有太多的收入。事实上我们自己手里的项目通过一些渠道,比较低价的几乎是微利的状态下做了转让,退出了这个市场。  

保加利亚比罗马尼亚更糟糕,政府耍起流氓来更可怕,基本上在政策层面上,说给你斩一刀就给你斩一刀,完全不会考虑任何人的感受,甚至不会考虑欧盟会怎么制裁他,因为它认为欧盟总有一天会向他妥协,这是保加利亚的一个看法。  

事实上大家了解比较多的是超日债的一些情况。超日主要是折在两个国家。一个是在保加利亚,大概有三个亿左右的项目,以及希腊,都是折在这两个国家,都是政府违约造成的,没有一点办法去对付。我们的国家也不会帮助我们企业去解决这些问题。  

最后乌克兰我想大家也看到了现在的一些状况是怎么样的,没必要有太多介绍了,其实它违约起来是更可怕的。这个期间我们也去格鲁吉亚去了解水电包括其他一些项目,。其实格鲁吉亚我们只是去看看就乖乖回来,一个中国大概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刚刚记事开始的建筑状态的城市,被中国的水电公司、房产公司,主要是中国的一些国企,包括中国的修路公司在占领。  

乌克兰军事上被俄罗斯在压制,在国家治理上,他们全部选用的是从美国回来的一批大概四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在治理,没有太大的经济上了解的意义,中国政府可能太有钱,才愿意到那个地方去,或者说可能有更多的战略意义。  

最后我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波兰和土耳其以及塞浦路斯,因为塞浦路斯一半属于希腊一半属于土耳其,土耳其控制的部分跟土耳其的经济是非常相似的,那一半基本上跟希腊非常相似。  

波兰相对来说介于德国和捷克之间这样一个国家,大家以前也看到过中国一些公司到波兰去投资,并没有尊重波兰的操作模式、文化氛围、甚至商业的方法,最后中国的企业也吃了很大的亏,都想当然了。其实波兰这个国家跟之前的东德有点一脉相承。相对来说,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目前的状况还比较不错,地产、能源还有其他工业都还不错。  

政治我认为相对来说还比较稳定,以前这个国家的一批元首飞机失事,具体原因不是很清楚,但是之后并没有影响这个国家大体的发展。  

事实上波兰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包括国家的人的操作状态我认为还算不错,他们企业合作的信誉只能说和东德比较相似一点,还没有西德人那么靠谱,介于两者之间,毕竟利益的驱动会有相互的一个牵制。  

整体来看,波兰我个人认为是值得投资,风险系数相对来说比东欧会小一些,如果德国参照是1的话,波兰大概是80%左右。  

最后一个国家是土耳其,虽然与中国的友好程度,报道的不太好。事实上,从经济的角度,可以多关注一下,经济体量还可以,人口也不少,国家从政策制定的角度还是非常小心、非常理智、非常科学。  

因为德国大概有8%的人口是土耳其人,二战之后德国缺劳动力,从土耳其引入很多人,所以说德国和土耳其的经济交往非常密切,土耳其也非常希望进入到欧盟的体系,以及像德国发展的这么好。相对来说,土耳其基础可能差一些。  

土耳其有中国人的豪爽,或者说也有中国人的人际的东西在里面,也讲人情,也喜欢吃很多跟中国人比较相似的菜。他们的需求也非常多,个人认为未来发展的考虑方面,土耳其是可以作为一个相对还不错的国家去考虑,德国为参照的话,大概也是75%-80%之间。  

更多的东西我也没有去深究。当时我们在波兰和土耳其也有设分公司,也都做过合资公司,感受上没有特别糟糕,也没有发生特殊的像东欧、意大利或者其他国家的一些很糟糕的事情,因为这两个国家民风上相对来说也比较淳朴一些。这是我的感受仅供大家参考。  

大体上,我简单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分享。我们在做新能源的过程中,公司大概有十二三个国家回来的留学生,不同的分公司有当地的员工,我们总共关注过38个太阳能的市场,每个市场我们都做了非常专业的报告,每份报告基本上都耗时1-2个月时间来做出来,也都有1-2个人负责。  

我们当时对每个市场的分析也都非常到位。我们的投资最失败的地方是在罗马尼亚,或者说我们并没有在那赚到钱,但是我们也没有亏到钱,我们获得最成功的地方是在德国,还有在日本,基本上是这几个国家。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分享,希望大家在未来整个欧洲的投资、并购或者是人文的融合、政治风险的评估、经济性的评估、法律风险的评估、技术性的评估方面有一点参考。  

再次重申一下,我们都是自己给自己交的学费,不管怎样,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经历,我们自己也都非常的珍惜整个过程。从去年开始,我们算是正式进入到中国的市场来发展,事实上我们是一个很小的公司,未来也期待各位在场的朋友能给到一个帮助和合作的机会。  

普凯资本董事长王世渝

前不久我也在阿尔法工场专题跟大家交流过我从欧洲看过来的这样一些心得,最近去欧洲去得多一些,上个月回来,这个月考虑又要去,去得越多,对整个欧洲的认识也越多越深,对欧洲的投资环境、投资的氛围、欧洲的投资银行、欧洲的企业对中国到底是怎样的认识和看法,了解的比较多一些。  

我把我在伦敦的合伙人李小姐拉了进来,我们基本上每天都有沟通交流,因为我们之间现在在欧洲的事情,一个是中欧的平行基金,一个是中法的平行基金,还有我们跟英国有各种各样新的项目,已经超出了我们过去的业务范围,从单纯的并购已经延伸到影视文化,延伸到基本建设,延伸到通讯这样一些领域,都在探讨。  

就是说一些本来我们不熟悉、不熟练的项目,也进入到眼帘里头来,本来这不是我的业务范畴,我们主要是通过全球并购来跟中国产业进行重组整合,但是就是交流越深、了解越深,就是发现中欧之间各行各业各个方面的互补性非常大。我觉得整个中国对于整个欧洲第一是机会认识不足,第二是准备不充分,第三是现在干的事儿干的人显得很外行,在欧洲整个欧洲人也是非常困惑。  

困惑于一方面又看到整个中国蒸蒸日上的巨大的市场机会,过去一再说中国要出事,结果老没出事,越来越好,经济总量越来越大,所以大家一方面是非常垂涎于这个市场,但同时又对中国整个市场的从游戏规则,从文明体系方方面面有很多担心,所以弄得整个欧洲对中国是又爱又恨非常纠结,让两方面--中国在欧洲和欧洲跟中国的交流显得有些无奈。  

就拿一个案例来说一下,也是我们跟李小姐一起联手,把一个在英国已经筹备了几年的一个公司——英中邮轮公司,这个英中邮轮公司是一帮在世界上最顶级的邮轮公司里面干了一辈子、有非常丰富经验的团队组建的这个公司,甚至他们还从中国的银行那里能够拿到几十亿欧元贷款,整个项目是五十亿欧元,其中银行可以出40亿,也就是说只需要中国方面找到一个出10亿的公司来做一个全球性的大型邮轮公司,就这么一个事情,他们就找不到一个很好的公司。  

咱们的海航集团来进行交流,海航是在中国做大型邮轮的公司算是储备最丰富,人才准备、经验准备已经好多年的公司,自己花了好多钱买了一艘邮轮在线路上跑,已经有些非常丰富的运营经验,就是这样的公司跟英中邮轮公司打起交道来,我们就觉得连海航依然对怎样进入全球的大型邮轮市场还是准备不足,认识不到位。  

整个中国的经济总量到达这个阶段,整个文明体系还没达到这样一个水平,这么大一个国家就没有一个世界著名的大型邮轮的母港,就没有一个全球性的邮轮线路规划,也没有机会参与全球性的大型邮轮公司的投资和运营管理的团队跟人才,什么都没有,现在像英国等西方民族积累了这么丰富的经验,把中国跟英国资源整合重组起来,就可以做出很好的事来。  

同样道理,比如我们最近在运营一个文化产业方面的东西,也是英国的一个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总销量已经超过《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的作品,在英国这么著名的人物,他的作品也被好莱坞拍成电影,明年就要播放,这样著名的一个英国作家,他很清楚看到美国好莱坞的体系只是非常完整的一个链条,你外部的人想要进入这个链条去就非常被动,你完全是被好莱坞所主宰。  

那么就是好莱坞以外的内容提供商,小说家也好,剧本作家也好,你想要进入这个体系,你只能是扮演你自己的角色,整个主导美国好莱坞的从资本从投资到融资到制片到导演演员到发行,是一个非常完整的链条,中国人要是想进去,或者其他的力量想要进去就非常困难,这个时候这个电影市场就开始蒸蒸日上,中国的机会就出来了。  

同样是当这样的机会上来的时候,中国有什么能力去利用好莱坞的经验、资源?我们就同样发现英国的这些著名作家就想摆脱好莱坞这种强势的控制,看看能不能跟中国来建立全新的合作方式,把整个内容整个资源拿到中国来,跟中国的投资者做出系列的文化产品。  

所以像类似这样的文化产品,我们来跟中国一些所谓的做文化影视的公司讨论交流的时候,大家在这方面的认识同样是准备不足,大家依然是眼光还是看到国内市场怎么包装,怎么借壳,每天都谈这个谈的很热闹,整个中国从资本市场到产业,大家还是封闭在自己的市场范围内。  

所以导致整个欧洲产生这种困惑,而国内,现在像我们自己在国际上在海外并购方面我们自己认为我们已经做的比较熟练,比较驾轻就熟了,但是一旦我们把在海外的事情谈的很顺利的时候,一回到国内跟国内的各种各样的机构谈这个事情的时候,还是显得国内在方方面面的准备上有很多的问题。  

所以这一点还是希望大家对于欧洲要有多一些的认识,要多出去交流,一定要深入进去,要扎进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丰富的经验,获得跟他们打交道的真知灼见。  

欧洲市场资深投资人李金義  

谢谢王总刚刚这样介绍我,我在国外可能对于现实情况知道的更多一些。比如说我听到最无奈的一句话就是,当初我跟一家银行的CEO聊天,聊天时因为他们是做过复星还有中信,竟然跟我说你们中国人很有钱,觉得你们中国人应该智商很高,但是我们有一次在做一个transaction,最后我发现无法给这些人的智商定位。  

当时说的我一头雾水。他说是在一开始聊天的时候,觉得他们智商很高,对这个专业很了解,提出了一些疑问,这边解答了这个疑问以后他们就会想看来他们是很了解这个行业,过了一会把话题扯远了,说到了其他的问题,中国人又回过头来问同样的问题,就这样没完没了的重复问同样的问题,每隔五分钟会重复一次,所以他们就很不理解中国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中国人到国外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不愿意跟当地人合作,这个是在国外大家普遍给中国人的定位。比如说某某很大的机构到了伦敦来,竟然是不需要跟当地人合作的,有了什么事情可以直接闯进唐宁街10号去找首相,即使很多事情做成了,但是在人的心目中真的是很没形象的。所以还是希望中国人跟国际接轨的时候还是注意一些问题,确实有好多问题需要去学。  

还有关于国外的机会,应该是不同的国家机会不大一样,比如北欧更侧重清洁能源,法国的话有一些很好的企业,对于英国来讲,政府接下来十年的时间会更加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因为普遍来说发达国家主要是以出口服务行业为主的,所以比如说到英国这种国家来做并购的话,去实实在在买公司的话,可以买到的公司的数量是有限的,特别是跟法国比起来,法国更好的企业会更多一些。  

但是就跟人打起交道的话,东欧可以暂时不提,只就北欧和西欧来说,各个国家确实有不同,比如德国人就会非常的严谨。  

还有现在整个全球来说,大的机会应该是在欧洲而不是在美国。因为美国一方面更注重高科技的开发,另外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的原因,无论是并购还是投资,政府方面的原因会有很多麻烦,但整个欧洲来讲,机会还是很多的,并且这些机会主要是集中在北欧和西欧。  

在北欧来讲,侧重点大部分还是以清洁能源和高科技为主;西欧来讲,各个国家也是不同的。英国的话政府投更大的精力在基础设施方面,但是如果实实在在去并购企业的话,英国可以并购的企业并不会像法国和意大利那么多。  

德国人做事情的态度比较严谨,这个跟法国人是不一样,但是法国人确实是实实在在有很多很好的企业是可以去并购的。还有一点,比如说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是服务类行业。这也是另外一个原因,在英国想去做并购,好的企业不会像有些国家的机会那么多。法国最主要的产业支柱其实是农业,除此之外各个行业基本上各个领域他都有很好的企业可以去做。  

还有炒得比较火的房地产行业,因为我不是做房地产行业的内行,但是我个人始终对伦敦的房地产市场持保留的态度。因为这个伦敦的房地产市场是两极分化,一方面是特别有钱的人在支撑着房地产市场;另一方面是政府不断在给工薪阶层各种政府补贴,来帮助他们买房子。  

对于恶炒的高端房地产市场其实不是以中国人为主的,而是以俄罗斯和中东人为主的,这些人大手笔的买房子,在伦敦最贵的西区,可以一条街全是荒芜的没有人住,因为俄罗斯人只是把房子买来用来存现。  

所以伦敦的房地产市场是跟其他地方的房地产市场是完全不一样的,然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比如说万达和绿地在伦敦主要开发的地产主要是公寓式的住宅,而不是国外人普遍住的带花园的那种HOUSE。  

这种公寓式的住宅,之前我在跟一些银行的高层聊天的时候,他们提出一个问题,其实伦敦这样公寓式的住宅,现在这种的饱和状态,中国人这样买真正的危险就在于他是没有ResaleMarket的,比如中国人是喜欢买新房子,现在不管是现房还是期房,刚一上市全部都抢光了,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当你真正想把房子脱手的时候,你会发现是没有买家的。  

而且中国人在伦敦人投资房地产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大的误区,也是国外人看不明白的。这个比如说大家想投资伦敦房地产市场,跟当地的中介聊一聊大家就知道了,比如说新加坡人和香港人来投伦敦的房地产市场,他们直接是奔着最贵的地区去的,也就是说他们买的是地段。  

但是中国人来到伦敦的房地产市场买的是这个房子,看着这个房子的长相是什么样的,然后就把钱扔出去了。这也就是造成了我在伦敦看到很多有钱的中国人,他们是投资移民过来的,但是他们却住在一个黑人区,甚至是一个印度人的区域,这个是让人无法理解的,所以中国人在伦敦投资房地产的时候还是要更多的看重一下这个地段。

本文来源:http://www.joewu.cn/zhengquan/9677/

上一篇:奥巴马承认蜥蜴人_奥巴马成跛鸭总统 民意支持率下滑拖累民主党选情
下一篇:[航空板块上涨原因]航空板块上涨1.96% 三大利好助行业走强
推荐内容

Copyright @ 2013 - 2018 金融屋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金融屋财经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