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年龄最新消息_延迟退休最新消息2015:哪两类人提前退休收入更高?

来源:最新动态 发布时间:2012-08-07 点击:

【www.joewu.cn--最新动态】

  金融屋财经网(www.joewu.cn)12月27日讯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已经被证实将要推行,然而政策还未正式出台,但是有人算了一笔账,发现有两类人提前退休后收入反而更高,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人社部已多次证实延迟退休政策将推行,但在延退政策出台前,发改委等部门的调研结果并不理想。据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改革司人士透露,在有的地方特别是地市一级,出现了退休年龄54岁现象,有地方政府还鼓励提前退休,部分国企则出现了退休后退休金比退休前收入还高的情况。

  这两类人提前退休后收入反而更高

  近日,国家出台延迟退休,但有地方政府鼓励提前退休,这也是许多职工希望的退休局面。为什么绝大部分职工不支持“延迟退休”,因为这不仅意味着要多工作几年,而且工资增长赶不上养老金的增长导致。

  我们收入的增长赶不上现在养老金的增长,这对在职人员也是一个刺激。因为很多人感觉到退休以后收入更有保障,按照国家政策,退休收入每年增长10%左右,而政策对在职的人激励不足,所以肯定不愿意工作。

  在北京的郊区,两年前还发布了鼓励提前离岗的政策。其内容主要是针对政府公务员,采取自愿的形式,55岁以上该区政府公务员,可以提前退休。”知情人士透露,“与其兑换的条件是,提前离岗人员可以在工资级别和待遇上,上升一个级别。”

  发改委人士透露,“我了解很多的国企,在职的6000元,退休金7000元,对于国企,本身也不公平。”据了解,部分国企在建立养老金制度外,还有企业年金,这对退休之后的收入形成了补充。发改委调查甚至指出,“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甚至提高很多,这两部分达到了将近20%。”

  造成退休收入增长的一个因素是提前退休政策。前述北京某区鼓励提前离岗的政策就指出,“比如,离岗前是科级干部,提前退休后,可以调整为处级干部,并享受处级干部的待遇。”执行该政策人士补充说道,“变为处级后,退休收入自然升高了。”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提前退休,享受更高的收入成为了自然之选。

  为何实施延迟退休?

  发改委人士透露,劳动年龄人口实际上从2012年开始就已经出现了下降,劳动力的成本持续上升,对养老制度提出了挑战,有关这个方面已经做出预测,现在大约3个人养一个老人,2025年的时候大约是2个人养一个,到2050年几乎是1.11养一个人,所以人口的年龄结构对我们养老制度的影响非常明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显著变化,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已是大势所趋。尤其是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未富先老压力陡增,劳动力供给形势严峻。

  实行“延退”政策理由归纳为四个方面。

  其一,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抚养比的不断下降,若再不实行“延迟退休”,未来职工养老保险将会入不敷出。我国现在60岁以上人口为2.1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5.5%。根据预测,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19.3%,2050年将达到38.6%,这对我国养老和医疗都会带来巨大影响。目前,我国职工养老保险的抚养比是3.04:1,到2020年将下降到2.94:1,2050年将下降到1.3:1。老龄化也会使医疗保险支出面临更大压力。

  其二,我国目前的退休政策是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初期确定的,当时人口的预期寿命不到50岁。现在建国已经60多年,人口的预期寿命已达70多岁。而我国的退休政策没改,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有8000多万,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岁,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其三,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连续11年提高,由2005年的月养老金人均700元,一直到现在人均超过2000元。退休职工养老金的逐年上升,虽然提高了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但是对养老保险基金来说已是巨大的支出压力。

  其四,虽然我国经济增速在放缓,但是拉动就业能力却在增加,目前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点,就能拉动城镇新增就业150万人。“十一五”期间,我国GDP增长一个点只能拉动城乡新增就业80万到100万人。鉴于我国失业率仍在低位徘徊,预计“十三五”期间劳动人口不会下降。所以延迟退休实施后,并不会影响到每年新增青年劳动大军的就业。

  延迟退休会不会马上实施?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唐钧认为,近期不是调整退休年龄的合适节点,须优先考虑就业,特别是中下层群体的就业问题。他同时强调,对影响这么大的政策,社会各界应充分讨论,让各种赞同的、反对的意见都充分表达,充分考虑不同群体间的公平公正,在逐步达成共识后再实施。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储福灵表示,调整退休年龄应当是渐进的过程,不太可能一步到位调整到63岁或65岁,而是小步推进,比如从某年起,每年向后调1个月,并且有一个时间表,告诉劳动者,现在40岁的人可能会在60岁零1个月退休,39岁的人可能在60岁零2个月退休等等,经过一个过渡期到达某个稳定的年龄。“预期明确了,应该不会有那么多反对声。15、20年后,劳动力供求状况、人均寿命、大家的心态都会有很大变化。”

  

  延迟退休多数国家采用渐进式。

  对策:规范提前退休再推延迟退休

  公务员提前退休大概有三种情况:一是依法提前退休。公务员法第十四章有明确规定。二是主动提前退休。有的人觉得升迁无望便以假证明等办法办理提前退休,而更多的人是因为地方政府鼓励提前离岗。三是被动提前退休。有的单位“人多事少”或者为让干部年轻化,强制部分人提前退休。显然,第二种情况与第三种情况都是不合理不合法的提前退休。

  比如,地方政府鼓励提前离岗,一方面对人才资源或人力资源是一种浪费,某些提前离岗人员本应该继续“发光发热”。另一方面增加了财政支出,比如提前离岗人员可以在工资级别和待遇上升一级,财政要为此“埋单”。

  而国企员工,有的是因为退休后收入比退休前收入高,自然愿意提前退休,这不仅会造成国有资产浪费,也造成退休人员收入不公。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还是国企职工,在不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情况下通过虚假手续、特殊关系得以提前退休,大多隐藏着腐败。

  在正式推行延迟退休之前,必须先规范提前退休,重点是公职人员。首先,应该让公职人员成为依法退休、延迟退休的表率,这对推行延迟退休有积极意义。其次,规范提前退休可以减少人才浪费、降低行政成本。再者,遏制公职人员不合法的提前退休,也有利于应对未来养老金支付压力。

  新闻延伸 2016延迟退休年龄新规定:国企职工退休工资标准

  中国养老金主要分为两类: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养老金和企业人员退休养老金。二者实行的不同制度,被舆论广泛称为养老“双轨制”,两者待遇差距巨大,是一种歧视性的制度,在中国已经持续20年。

  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的计算基础是社会平均工资,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新人”为例,其基本养老金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养老金=(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1%]+个人账户存额/计发月数(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

  国企职工退休工资标准:

  1、公务员退休后的退休费按本人退休前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之和的一定比例计发。其中,工作年限满35年的按90%计发;工作年限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工作年限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

  2、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的退休费按本人退休前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的一定比例计发。其中,工作年限满35年的,按90%计发;工作年限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工作年限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

  3、机关技术工人、普通工人退休后的退休费分别按本人退休前岗位工资和技术等级工资之和、岗位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其中,工作年限满35年的,按90%计发;工作年限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工作年限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

  工人收入由:基本工资、工龄工资、绩效工资 、特优津贴等构成。

  1.基本工资:工人按照工 人资格定:15年以下工龄2000元,15年工龄2300元,20年工龄2500元,25年工龄2800元,30 年工龄3000元,40年工龄3500。(随国民经济增长)

  2.工龄工资(含工龄):每年30元,随着工龄增长。工龄工资的实行这不仅是 对老工人的照顾问题,更重要的是鼓励终身从事工人工作,有利于工人队伍的建设和工人队伍的稳定。

  3.工作工资:补贴按照实际按劳取酬原 则;主要是鼓励工人多干活,特别是年轻工人精力充沛,他们多劳动多生产,并得到应有的报酬,不仅是心理的安慰,也是对他们的鼓励。

  4、绩效工资:月份和年奖金(取代职称工资)。这部分奖金,只能占工资的10%左右。大家推荐竞比实绩,每年评年奖金,不终身制。每个工人积极努力工作,年年有 希望。主要是激励工作出成效,优质优得,不仅要激励多工作,更要激励劳动人民。

  5、特优津贴:全体工人公认的特别优秀工人,无名额限制, 县市以上部门高标准考核认定,象领国务院津贴,领县/市政府津贴,不终身制。主要是对那些在劳动工作中有特殊研究成果,并得到很好的推广,可根据影响范围 的大小确定等级,或者是以国家级,省级,地市、县级,确定不同的标准,使那些有才华的工人得到应有的报酬,真正起到激励用。

本文来源:http://www.joewu.cn/gongsi/42062/

上一篇:[2015年12月27日天气]2015年12月27日玉米价格最新行情预测
下一篇:二胎超生罚款标准2015|二胎超生罚款 网友质疑全面二胎政策漏洞

Copyright @ 2013 - 2018 金融屋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金融屋财经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