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贬值的利弊分析]人民币贬值的利弊分析:目前仍在全球市场发酵

来源:个股分析 发布时间:2010-11-12 点击:

【www.joewu.cn--个股分析】

  在中国央行对人民币主动大幅贬值后,尽管人民币汇率已经企稳,但全球市场对未来人民币贬值预期并没有消散反之在强化,中国央行对此不得不密切关注。否则,人民币贬值预期一旦在市场内形成共识,引发一场金融危机并非危言耸听。

  在上个星期中国央行对人民币主动大幅贬值之后,尽管中国央行一再重申,这次人民币贬值是一次性,是校正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与现汇价的偏差,并人民币还是处于升值的轨道。同时,人民币汇率在央行安抚与介入近日已经出现了暂时的企稳。

  不过,尽管央行官员一再肯定当前人民币汇率没有贬值的空间,但是全球市场并没有因为中国央行官员的承诺认可未来人民币汇率不会贬值,反之,有各种迹象表明,未来人民币贬值的预期还在不断地强化。

  比如,在上个星期人民币大幅贬值后,亚洲一些国家及地区为了应对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纷纷采取了本国货币竞争性贬值的措施应对。更为重要的是,在人民币贬值企稳之后,全球不少国家的货币并没有随着人民币的企稳而企稳,反之,不少国家及地区的货币还在大幅贬值。   比如,昨天越南央行把越南盾贬值1%,把美元兑换越南盾的汇率小幅区间扩大到上下3%。这是是越南今年第三度、也是8天內第二度把越南盾贬值。   还有,8月18日,新台币也贬值到6年来最低。哈萨克斯坦昨天也把货币坚戈(Tenge)贬值4.4%,每美元兑换197坚戈,这是2014年2月坚戈贬值约20%后最大幅度的贬值,以此来跟随人民币及俄罗斯卢布的跌幅,免得石油出口受到打击。   同样,拉丁美洲不少国家的货币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在上个星期人民币主动大幅贬值之后,尽管后来人民币已经企稳,但全球市场已经形成了一股货币贬值潮,而其原因就在于未来人民币贬值的预期还在强化。

  还有,上个星期人民币贬值之后,估计直接受到冲击和影响是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存款及以人民币计价资产,如香港与台湾,有近2万亿元人民币存款。由于人民币突然大幅贬值,不仅使得持有这些人民币存款及人民币计价资产的投资者受到严重损失。   也让在离岸市场未来人民币贬值在不断地强化。这不仅让投资者正在减持人民币存款及资产,也被迫这些市场银行提高人民币存款利率以减少人民币及资产流失。而银行这样做更是进一步强化了人民币贬值预期。   甚至于持有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一些国家也可能减持人民币。因为,整个离岸市场都预期人民币还会继续贬值。而更为严重的是,全球市场的基本共识是,随着美国开始升息,它可能再次触发人民币大幅贬值。

  因为,从2014年中开始,随着美国量宽政策逐渐退出,美元就开始逐渐走强,到今年第一季度止,美元汇率指数(DXY)累计升幅达到了25%以上,而美元的强势也让不少非美元货币不仅跌到近年来最低水平,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

  如果美国加息,为何又可能触发人民币再次贬值?   因为,从表面上看,由于中国的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加上中国央行拥有最全球央行规模最大外汇储备,中国当然有能力稳住人民币中短期汇率在特定范围内波动,外部市场或国际市场的投资者想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来狙击人民币贬值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新一波的美元升浪再现,即使到时人民币没有贬值,但亚洲地区甚至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货币之间竞争性贬值不可能避免,从而引发这些国家货币战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与市场预期必然会出现较大偏离。   如果按照现有的汇率机制,再上如果经济形势的严峻,中国央行岂能不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又一次的“一次性校正”呢?所以,全球市场基本上认为,只要美国加息及美元强势,未来人民币就可能出现再次贬值。

  因为,从已经完善后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来看,央行每天给出的中间价不再是由央行自身决定的政策指导价,而是根据银行的报价来确定中间价,而银行的报价主要是由于基于前一日的收盘价和客户需求。   一旦中间价报价不再由央行给出,而由前一日收盘价生成,在美元强势而非美元弱势的情况下,就很有容易形成人民币单边贬值预期,并触发人民币的再次贬值。因此,在这样的汇率机制下,目前不少国际大投资银行的研究报告都表示,未来人民币还将贬值。

  可见,在中国央行对人民币主动大幅贬值后,尽管人民币汇率已经企稳,但全球市场对未来人民币贬值预期并没有消散反之在强化,中国央行对此不得不密切关注。否则,人民币贬值预期一旦在市场内形成共识,引发一场金融危机并非危言耸听。

本文来源:http://www.joewu.cn/zhengquan/26847/

上一篇:周五图片_周五机构强烈推荐个股(六大牛股推荐)
下一篇:两市停复牌公告两市停复牌股票信息一览表|两市停复牌公告:两市停复牌股票信息一览表

Copyright @ 2013 - 2018 金融屋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金融屋财经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